据说,北宋时曾当过宰执,死后谥号文穆的山东密州人侯元功,在他未迹之前,所经历的很有特色的故事很多。
《宋史》中就曾讲过这么一件事情。
山东素为孔孟之乡,文风学风鼎盛,但不知道是侯元功天赋异于常人还是整个山东都是考霸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侯元功从能参加科考开始,一直考到三十一岁的时候,才勉强中了个乡贡。
曾经有人对古代的科举制度进行过论证,说科举制度渊源在汉,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废止于清末。
它否定和替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为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而在这中间,参加常科的考生又分为了两个来源。
一类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等公立制学校毕业的学生,参加尚书省受试者称为生徒;另一类则是在各类私立学校或者自学成才的,得先参加州县一级的资格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所以,侯元功这个乡贡,就很难说他的家庭条件是怎么样了。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去推测,有可能他的家庭条件不错。
毕竟,现代的公立制学校是一种普及型教育,私立学校则多为贵族教育。
但是,在山东密州,侯元功这个乡贡却时常为士子们嘲笑讥讽。
侯元功中乡贡以后,某年春天,他同友人外出踏青。
竟然有年轻的士子在他的相貌画在风筝上面,当着他和同伴的面把风筝放飞,以示羞辱。
都是以前咬文嚼字的的年轻人,可以想象,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早就恼了。
把自己的相貌画在风筝上,一来是讥笑自己的样子长得不咋地,二来肯定是嘲讽自己过了而立之年才弄的个乡贡,三来也是笑话自己家境贫寒吧。
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侯元功也是如此。
见到这番情形,侯元功并没有把自己的喜怒表达出来,反而呵呵一笑。
等风筝落下来并被人送到他面前之后,侯元功拿出笔墨,顺手就在有着自己画像的风筝上题了一词:“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这应该是侯元功对自己长期被士子们看不起的最好的反击吧。
神宗元丰八年,常科开考在即。
取得乡贡资格的侯元功和密州的其他三位考生,由密州转运使安排专人,一路护送前往汴梁参加尚书省礼部试。
在古代,人们对读书人可是尊重得很。
尽管后来有些诸如“范进中举”
的故事对某些手无缚鸡之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进行了挖苦,但在崖山之前,老祖宗定下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让读书人必须继承的风骨还是有的。
在国家举办的资格考试中,能够考中乡贡,即便不是文曲星下凡,但也多多少少沾上了文曲星君的几番灵气。
接受到护送四名乡贡进京参加省试的两位差役,把侯元功四人可是看得贵重的很,从密州到京城,今天到哪里打尖,明天到哪里食宿,一路上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能争到护送贡士进京差事的差役,都是些“官油子”
,哪个不是人精呢?指不定这次护送的四个人,就有一举高中的,到时候自己跟着打打秋风,和别人闲聊的时候也多了一份资本。
再不济,也可以结个善缘。
况且,他们四个本身就是乡贡,身价早就平地高人一等。
这次服侍得好,万一哪天求到他们的门下,也能有个说法。
不过,这些念头,两位差役可不会在四名乡贡前露出来。
再说,这一趟进京,本身就是出公差。
所以,路上的食宿,两名差役也全部选择到官驿打尖,一路上走走停停,走半天休息半天,既可以减轻自己的安保压力,也能够给这几位还未迹的贵人增加印象。
出了山东地界以后,没几天就快到了京城,本来可以就近找个驿站打尖,休息到第二天再晃荡晃荡慢悠悠的出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正如何?邪又如何?仙容不得我,入魔又何妨?若如我意,六界安生,我若不如意,六界颠覆,血屠九霄!(书群QQ975511747)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残影晓梦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1v1甜宠文商锦瑟在商华年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渣女,反之亦然。一场车祸,两条人命。共赴地府,却在阎王口中得知,他们有十世情缘。商锦瑟商华年你怕是没睡醒。阎王软硬兼施,苦口婆心,把俩人...
...
穿越到书中,成了炮灰女配,秋珑月只想静静,天赋高,却是炉鼎体质,容貌倾城却觊觎男主,不断作死,条件那么好都会混的那么惨,还有男主大人,离我远点。...
老爸再婚了,卫夏多了四个姐姐一个妹妹。好想要姐姐们当老婆,但怕养不起怎么办没关系,前世系统挨个找上门。神豪系统,武道宗师系统,造梦系统,厨神系统...